我,只是我,缺了一块斑驳。

命令与威胁

文/羲然

命令和威胁,是让他人妥协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。

正因效果显著,效率很高,它才成为所有年龄层皆深谙和使用的沟通方式。

从逻辑上来说,命令和威胁的使用,是过分依赖个人资源对他人的相对优势。这是一场赌博游戏,比的是“双输”后,谁的底牌更多。不过目前人还是社会型存在,个人资源除了理性的物质资源,还存在感性的情感资源。更多的时候,影响和牵绊人进行决策的反倒是无形的情感资源。“过分依赖”便是在“物质资源”基础上的感情判断,而感情资源仅存在“相对优势”。感情资源放大或缩小了物质资源的差距,一旦“赌博”开始,感情资源或存或不存,使得物质资源的优势看起来不那么重要,开局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。这种“双输”,就是双方的归零。可以说,没有赢家,没有输家,只有被浪费的时间,和在时间线条里留存的伤疤。

但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赌博,喜欢利用不可探知和不可预见的情感资源,来对物质资源进行杠杆作用。无形中的放大宽慰了众多弱势或强势的灵魂,由此只看到被放大的他人的损失,相应地缩小感觉到的自己的损失。这种自欺欺人的结果之后,应是会给人以胜利者莫大的喜悦感。所以,哪怕时间冲刷掉这种喜悦感后,人会感到悔恨和无助,也难掩在情感上对胜利的追求和狂热。

在生活中的案例不胜枚举。家长与孩子,便在其中。

孩子的物质资源处于绝对劣势,感情在大多数情况也是倾向于家长的。家长会利用物质和感情上的优势,以命令和威胁的方式来掌控孩子。效果显著的结局是孩子渐渐隐去自己的主观性动机,效果不显著的结局是孩子的叛逆性会愈发强烈。感情的优势使得家长错误判断了双方的博弈,企图以最为简单的方式结束双方的分歧。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。无论谁胜,双方皆是输家。

开场时的物质资源就显得渺小,开场之后的物质资源更不能承载和象征着什么了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,无论和谐抑或矛盾,都是人追求情感上满足而已,而正是情感满足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,使很多人爱上了“一时冲动”。

“命令和威胁”的方式,现在看来,实则悖论。“过分依赖”感情判断的行为方式,仍期望对手能在己方设想的框架内出招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或许己方在自己出手前,就应该想清楚,自己的行为是受不受控制的感情判断趋势的,又如何能让对手受到限制呢。

所以,对手有些出人意料的还击,会让原本丰厚的物质资源优势和感情资源优势,顷刻土崩瓦解,剩下的是赤裸裸的两人的关系线条,或许还是断了的。

控制好感情的输出和收获,是较为可行的理性思路之一。不过分夸大优势,不盲目膨胀目标,不试图完全掌控他人,不去想最一时痛快的方式。可惜,世人皆以自己为中心,很难去隐藏自己的感情“本来狰狞的面目”。

只能收,耐心渐少,理性可贵。

评论

© 羲然 | Powered by LOFTER